1948 年夏天,毛泽东在西柏坡多次致电粟裕:“夏季作战首在歼灭第五军,此为转变中原战局之关键。”
这支由邱清泉率领的国民党军王牌,为何成为毛泽东眼中的歼灭首要目标?答案藏在 1948 年的中原战场棋盘里。
作为国民党“五大主力"”之一,第五军全美式装备,下辖第 45 师、第200 师等精锐,尤其第 200 师是中国首支机械化部队,机动与火力冠绝中原、华东战场。
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铁血劲旅,昆仑关战役中曾硬撼日军第 21 旅团,邱清泉任副军长时便因敢打敢冲得名“邱疯子”。
到了解放战争,第五军成为国民党军在中原的核心机动力量,哪里吃紧就驰援哪里。
鲁西南战役时300里急行军救援,豫北战役中搞“滚筒式推进”,每日推进 15 公里并筑工事,让解放军难寻破绽。
它与胡琏十八军、黄百韬二十五师形成“铁三角”,此前多次凭借快速驰援破坏解放军围歼计划,是中原战场当之无愧的“救火队长”。
毛泽东清楚,第五军是国民党军在中原的“机动心脏”,其存在让国民党军具备“攻可突击、守可驰援”的主动权。
当时刘邓大军刚经历大别山的艰苦转战,部队减员严重;
陈粟大军在外线作战也急需一场胜仗提振士气,歼灭第五军成为打破中原僵局的关键抓手。
毛泽东盯上第五军,也是因为看透了邱清泉的弱点。
邱清泉留德回国后,满脑子机械化战争理论,迷信“装甲决胜”,打仗时惯于孤军冒进,且与杂牌部队将领矛盾极深。
豫东战役前,第五军与区寿年的第七兵团配合作战,邱清泉嫌区寿年推进迟缓,当众辱骂对方“胆小如鼠”。
声称“杂牌军就是拖累”,导致两部各自为战,中间拉开40公里空隙。
粟裕正是抓住这一破绽,以“围魏救赵”之计先攻开封,诱使邱清泉率第五军西进,再转兵围歼了孤立无援的区寿年兵团。
这种嫡系对杂牌的轻视,是国民党军内部难以根治的顽疾与“光荣传统”。
后来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时,邱清泉再次以“保存主力”为由消极救援。
对此,在毛泽东看来就是机会。
邱清泉的傲慢与自私,恰好让第五军成为可以分割的“孤军”。
只要诱使其脱离友军协同,就能利用解放军擅长的运动战,在地形复杂的中原腹地将其拖入泥潭。
在毛泽东的战略里,歼灭第五军是盘活全国战局的关键。
1948 年上半年,国民党军在东北龟缩沈阳、长春,华北傅作义集团徘徊观望,唯有中原的徐州“剿总”能凭借第五军等精锐主动出击。
若打掉这个“机动核心”,国民党军在中原将丧失进攻能力,被迫转入“点线防御”。
而解放军则能趁势将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,为后续大兵团作战创造条件。
更深远的考量是战略协同:当时东北野战军即将发起辽沈战役,华北军区在攻打临汾,西北野战军牵制胡宗南集团,中原战场必须拖住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。
豫东战役期间,蒋介石被迫从东北调走整编第五十三师驰援中原,间接削弱了沈阳、长春的防御力量,为林彪在辽沈战役中“关门打狗”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此外,第五军作为“王牌”的心理威慑不可小觑。
其官兵多为老兵和黄埔生,被俘时甚至出现“宁可跳河也不投降”的极端案例。
打掉它等于破除国民党军的“王牌神话”,让其他部队明白“美式装备并非不可战胜”。
1948年6月,粟裕按毛泽东“攻敌必救、围点打援”的思路,以开封为诱饵,派部队突然猛攻这座省会重镇。
蒋介石果然急令邱清泉率第五军西进救援,甚至亲自飞临开封上空督战。
但当第五军抵达时,开封已成为空城,解放军主力早趁其西进之际,秘密转兵睢杞地区,将贸然突进的区寿年兵团紧紧包围。
邱清泉这才意识到中计,慌忙率部回援,却在杞县遭遇华野十纵的阻击。
司令员宋时轮下达死命令:“就是拼到最后一个人,也要挡住第五军!”
面对敌军坦克的狂轰滥炸,解放军战士顽强阻击,整连整连牺牲在阵地上。
整整三天三夜,第五军在泥泞的道路上仅推进 10 公里,眼睁睁看着区寿年兵团被粟裕主力全歼。
当邱清泉最终突破防线时,战场只剩遍野的国民党军尸体和完好无损的解放军辎重。
而粟裕早已带着缴获的美械装备从容转移。
毛泽东紧盯第五军的背后,是对国民党军本质的深刻洞察:这支依赖嫡系王牌撑场面的军队,内部早已被派系倾轧蛀。
邱清泉为保实力见死不救,蒋介石为护王牌乱调兵力,后勤部门甚至克扣第五军的燃油补给(豫东战役中竟因缺油导致坦克抛锚)。
所谓“王牌”不过是体系漏洞百出的纸老虎。
毛泽东的高明之处,在于他不仅看到第五军的装备优势,更看到其背后的“致命短板”。
当一支军队失去了协同作战的信任、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,再精良的装备也只是无源之水。
随着第五军在豫东的重创、在淮海的覆灭,蒋介石赖以维系的“王牌神话”彻底破灭,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,也由此越吹越响。
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