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白说,这事儿一开始,我跟大伙儿一样,就搬着小板凳,等着看耐克怎么下场,是发律师函呢,还是来一波“官方打假”。
毕竟,在一个甘肃小伙刘睿哲妈妈缝制的“假耐克包”视频火了之后,剧本怎么看都该往商业纠纷上拐。
互联网嘛,最不缺的就是这种热闹。
可谁能想到,这顶级玩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。
他们没掏出法律条文,而是直接把所有人的脸按在地上,狠狠地灌了一大口温情。
这事儿最戳人的点,其实不在后面那两大箱礼物,而在最初的那个书包。
一个上初三的男孩子,心里头那点小小的虚荣,跟野草似的见风长。
他看着同学们的正品装备,眼馋,回家跟当裁缝的妈提了一嘴。
他妈没说啥,就是熬了好几个晚上,一针一线,在他那个旧书包上,绣了个歪歪扭扭的“钩子”,旁边还特有生活情趣地缀了几朵小花。
一个倾注了母爱的“独家限定”,就这么诞生了。
结果呢?
少年那薄得跟纸一样的自尊心,被同学一句“假的吧”瞬间捅破。
他觉得丢人,那份滚烫的爱,被他藏进了衣柜深处,一藏就是好多年。
多年后,当刘睿哲把这段往事拍成视频,配上一句“妈妈给我缝了一个耐克包”,互联网炸了。
那条视频的点赞量冲破千万,底下评论区简直成了大型“破防”现场。
为什么?
因为几乎每个人,都从那个歪扭的钩子里,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——那个渴望被认可,却又不懂得珍惜的、傻乎乎的自己。
就在这时,谣言来了。
传得有鼻子有眼,说耐克法务部已经出动,要告他侵权。
你看,这才是我们熟悉的剧本,冰冷、现实,符合商业逻辑。
可耐克偏不。
那两个从上海寄来的大箱子,就像是投向舆论场的一枚深水炸弹,没响,但后劲儿贼大。
刘睿哲开直播拆箱,几十万人挤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前,看一个商业帝国如何处理一次“民间侵权”。
给他的,是他偶像詹姆斯和莫兰特的球衣。
这叫什么?
这叫“懂你”。
但真正让人倒抽一口凉气的,是给妈妈的礼物。
全套的运动装备,衣服、裤子、鞋,还有一个新书包。
要命的是,每一件上面,都原封不动地复刻了那个“妈妈牌”Logo,连针脚的粗糙感、小花的颜色,都一模一样。
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一句话:杀人诛心啊。
耐克这波操作,直接把品牌公关的天花板给捅穿了。
它没跟你讲什么品牌价值、知识产权,它直接弯下腰,把你最珍视、甚至曾让你羞愧的东西,捧起来,告诉你:“这玩意儿,我们认了。它比我们设计师搞出来的任何东西,都牛。”
这让我想起当年易建联在CBA赛场上,当众脱下联赛赞助商李宁的鞋,换上自己的签约品牌耐克。
那件事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,讨论的是商业契约和个人选择的冲突。
你看,在那个语境里,品牌与人之间是冰冷的、对立的商业关系。
可这次呢?
耐克面对一个普通人,却展现了惊人的同理心。
它把一次潜在的法务危机,硬生生扭转成了一场关于“Just Do It”精神内核的完美诠释。
它甚至还写了两封信。
给刘睿哲的信里说,有些梦想从妈妈的一针一线开始。
给妈妈的信里说,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swoosh。
这已经不是公关了,这是在跟十几亿人进行一场心灵沟通。
它在告诉所有人,那个“钩子”代表的,不只是冠军和汗水,也包括一位母亲在灯下的眼神。
直播的最后,刘睿哲红着眼眶说,他想把旧书包上那个标志拆下来,缝到耐克送的新书包上。
看到这儿,我才彻底明白。
耐克送的不是礼物,它送的是一剂解药。
解的是那个少年积压多年的愧疚,圆的是那位母亲未曾言说的遗憾。
那个歪歪扭扭、曾让他抬不起头的标志,如今,成了比任何正品都更让他骄傲的勋章。
而我们这些屏幕外的看客,感动的也不是什么品牌的大格局,而是终于看到了一个关于“和解”的美好结局。
毕竟,谁的青春里,没藏着一个这样又傻又珍贵的“假耐克”呢?
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